继催收巨头永雄上市失败后,近日,承信科技拟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若成功上市,承信科技将成为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催收公司。
消金界发现,公司面临的挑战不小。除了大客户过于集中外,国内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规范越来越严格,能否成功上市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01
【资料图】
参与催收拖欠信贷债务总额339亿元
头部催收公司动作不断。
继催收巨头湖南永雄赴美IPO之后,近日承信科技向美国证监会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计划以4至6美元的价格发行300万股股票或345万股普通股(如果承销商全额行使其超额配售选择权),计划通过首次公开募股筹集至多1500万美元。
承信科技是开曼群岛豁免公司,上市主体为离岸控股母公司GoodFaith Technology。公司主要业务在中国境内,通过中国经营实体苏州承信及其子公司开展所有业务,包括北溟科技、上海宇壹和深圳市信德盛等公司。
招股书显示,承信科技为商业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提供与信用贷款相关的定制化前置风险管理和贷后拖欠催收产品和服务。
公司在中国超过11个城市建立了由16个运营中心和3个行政办公室组成的全国网络,还在超过75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建立了广泛的客户群。
截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2月31日,公司分别拥有228名、670名和891名全职员工。
财务数字显示,催收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截至2020年12月末、2021年12月末、2022年上半年末,贷后拖欠债务催收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84.3%、82.8%和95.5%。
截至2020、2021年及2022年前6个月,公司收入分别为1599.8万美元(约1.10亿元人民币)、2065.3万美元(约1.42亿元人民币)及2456.1万美元(约1.69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分别为127.4万美元、40.3万美元及316.6万美元。
公司近年来催收回款率暴增。
具体来看,其2019-2021年催收回款总额分别为3.2亿元、52.7亿元和110.3亿元,同比增长1534%和109%。2022年上半年催收总额约为74亿元,同比增长了85%。
此外,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和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参与催收的拖欠信贷债务总额分别为人民币110亿元、196亿元和人民币339亿元,分别较上期增长79%和73%。
对比来看,作为中国最大的催收服务提供商,截至2019年9月30日,湖南永雄拥有上万名全职催收专员,在催的逾期贷款总额为446亿元。
02
大客户集中成隐患
对于承信科技来说,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大客户集中的风险。
招股书披露,自成立以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与中国十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中的六家建立了合作和业务关系,包括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招股书披露,截至2022年上半年,承信科技占比第一的大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9%。
此外,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和2021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公司客户数量分别为53家、68家和75家,分别比上一期间增长28%和10%。在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公司大客户占总收入的49%,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60%。
虽然有明显下降,但一旦失去一个大客户,可能会对公司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纵观国内市场,尚无催收公司成功上市的先例。
早在2015年,催收巨头永雄就试图在国内新三板上市,但当时舆论反响强烈,永雄上市之路终止。日前又有消息称,永雄正在准备第二次赴美上市,但永雄方面对此进行了否认。
这也就意味着,承信科技如果成功上市,将成为国内首家成功上市的催收公司。
正如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经营一家对社会敏感的企业。公众对一般收债行业,或特别是对我们的投诉,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国内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的规范越来越严格。鉴于中国催收服务提供商的增长、与债务催收相关的争议性,对于承信科技来说,能否成功上市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03
面临监管风险
虽然不涉及牌照,但承信科技的风控与催收业务都受到强监管。
一方面,承信科技所在行业还处在较快增长阶段。
根据承信科技公布的数据,中国智能风险管理服务市场的规模,从2016年的26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1%,到2021年,智能风险管理的规模达110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2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38%。
信贷催收的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58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6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4%。到了2021年,已达737亿元,到2025年,催收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亿元。
很明显,信贷催收规模与智能风险管理服务需求都在不断扩大,都已经成为消费金融业务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不过,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作为一家号称依托以AI、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SaaS系统,为企业打造完整风控产业链条的数据分析服务商,如何把握好数据边界,如何做到不侵犯人权、不侵犯隐私,是承信科技必须注意的问题。
实践中,一旦所谓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侵犯到了个人隐私,或者数据合规出现问题,将面临非常大的监管风险。近期各地的相关消息不断提醒行业要守住底线。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热讯经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